首页 - 书院活动 - 学术科创 - 正文


【SILC科创】探索以蜡染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非遗“走出去”更要“走下去”

创建时间:  2025/02/02  孙嘉婧   浏览次数:   

引言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智慧结晶和精神追求。而本次悉尼工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团队的实践地——上海,是一座既保留着东方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上海充分利用其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优势,通过举办国际非遗保护论坛、文化交流活动等平台,与全国以及世界各地分享非遗保护的成功经验,证明了非遗文化在城市中“活态化”传承发展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蜡染这一民族瑰宝在上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次调研项目聚焦于云贵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技艺——蜡染,通过实地考察、与蜡染技艺传承人交流及亲手体验等方式,旨在深入了解蜡染文化的传承现状与挑战、探索蜡染文化的创新传承模式,并为以蜡染文化为例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城市传播提供建议。调研团队实地参访了两个上海具有代表性的蜡染文化传承地,力求深入探寻蜡染技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注:传统蓝白蜡染工艺作品

注:彩色蜡染艺术作品


体验蜡染,走近非遗


团队成员体验蜡染体验的地点是上海的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闲而无事传统文化手作馆。


走进体验馆的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质朴的气息,墙上还挂着一些精美的非遗作品。在说明来意后,一位非遗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了蜡染的历史。她告诉我们,蜡染是中国古老的防染工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而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更是将这门技艺传承至今。


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便开始了蜡染的制作体验。第一步是设计图案,我们小组决定绘制三幅不同主题的作品,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图案样式之后,便开始用铅笔在白布上勾勒出图案。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步骤——点蜡。老师将蜡块放入小锅中加热,蜡液逐渐变得透明。蜡刀的温度和蜡液的浓稠度需要精准控制,稍有不慎,蜡液就会溢出图案。随后需要把布料浸入染缸。深蓝色的染液在布料上慢慢渗透,蜡液的保护让图案部分保持白色。当布料从染缸中取出时,我们迫不及待地展开,期待看到最终的效果。经过几次浸染,图案逐渐清晰,而蜡液也在布料上形成了独特的“冰纹”。最后一步是脱蜡。先将布料放入热水中,蜡质逐渐融化,露出清晰的图案。当布料被洗净、晾干后,团队成员亲手制作的蜡染作品终于完成。


这次的蜡染体验不仅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精妙,更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几乎忘记了这些古老的“慢”技艺的存在。然而,这样“慢”一点的地方就好像登山路上的一处凉亭,让我们能够歇歇脚,把时光过得慢一些。因此,探索非遗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城市的途径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要课题。


注:团队成员准备制作蜡染


注:团队成员与蜡染作品合影


总结深度访谈收获,提出活态传承新路径


此次实践活动中,调研团队分别对闲而无事文化体验店的负责人和复归蜡染艺术馆主理人王岩进行了深度访谈,旨在深入挖掘文化传承与市场化结合的可能路径。


 01 “闲而无事”: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承


“闲而无事”体验馆的负责人表示,其加入非遗行业的契机源于对非遗文化的深厚热爱。大学期间,负责人便对非遗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我觉得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非遗探索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教授蜡染技艺的过程中,负责人也遇到了诸多挑战。由于客人的动手能力各不相同,每个人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各异。因此,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表现进行一对一的了解和帮助,以确保他们能够制作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随之负责人还分享了一些有趣的经历。例如,有朋友在体验馆中通过蜡染技艺绘制了一家三口的图案,再进行染色,最终效果非常出色,体验者对此也十分满意。据负责人介绍,参与非遗体验的主要是年轻人,但也有一些年纪稍长的长辈,他们对古色古香的东西情有独钟。“有一次,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带着孙子来体验,老人说他小时候见过类似的技艺,但已经失传很久了,他希望通过体验能让孙子了解这些传统文化。”


注:团队成员采访手作馆负责人


02 “复归蜡染艺术馆”:彩色蜡染的研究与创新


“复归蜡染艺术馆”的负责人王岩,从事彩色蜡染研究已有十二年。王岩从2013年开始,在西北纺织学院做毕业设计时,被大理古城的贵州风格蜡染吸引,从而开启了对彩色蜡染的研究之路。


王岩表示彩色蜡染和普通蜡染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蜡染工艺和彩色染色技法出现的那一刻就存在的,但由于文字记载和面料保存的困难,无法考证其确切出现时间。彩色蜡染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丰富,不仅有传统的蓝白两色,还加入了红、黄、绿等多种颜色,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王岩分享了将蜡染作为一项事业的困难。首先,非遗变现很难。其次,工艺难题需要解决。作为艺术类学生,将艺术审美与染色技术结合时遇到了很多难题。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染色问题,现在主要面临的是市场销售问题。此外,一些工艺难题,如在牛皮、植鞣革上进行彩色蜡染时,如何防止蜡渗入后变硬,以及如何在高温加热时保持牛皮不变硬,都是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王岩认为,现代社会中蜡染艺术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其不被大众熟知。与紫砂壶、瓷器等广为人知的非遗项目相比,蜡染的知名度较低。但机遇也是有的,物以稀为贵,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蜡染。例如,服装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蜡染作为创作画种进行应用。王岩说:“我们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蜡染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这门技艺。同时,我们也通过参加各种展览和活动,向公众展示蜡染的魅力。”


关于蜡染的未来方向,她认为,蜡染肯定是要被广泛应用的,因为只有当它被广泛使用时,才能得以保留。就像瓷器一样,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它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王岩说:“我们正在开发一系列蜡染生活用品,如蜡染桌布、蜡染窗帘等,希望将蜡染融入现代生活。”


王岩对年轻一代有着殷切的期望。她希望给未来想要从事非遗工作的人树立一个榜样,证明非遗是可以变现和赚钱的。通过文创、原创设计等方式,让非遗更具创造力。“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更多地关注非遗文化,不仅学习技艺,更要创新思维,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设计相结合,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注:团队成员访谈复归蜡染艺术馆主理人

注:艺术馆蜡染艺术作品


注:艺术馆蜡染工艺品


通过访谈,可以总结出实现少数民族非遗的活态传承的可能路径。一方面,通过文创产品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如将蜡染工艺应用于服装、包包、饰品等,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和消费需求,从而增强市场认可度。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非遗文化,例如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非遗技艺,同时结合名人效应提升影响力。此外,可以在城市开设非遗体验馆,以“慢生活”理念吸引年轻人和都市人群参与体验,增强情感连接,推动非遗从大山走向城市。与此同时,在非遗教学中鼓励创意和创新,不仅停留在基础技艺的传授,而是结合设计理念,推动非遗产品的创新发展,提升其实用性和市场价值。最后,政府和企业可以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使其在商业运作中实现自我造血,确保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和发展。


实践结语


从“闲而无事”对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承,到“复归蜡染艺术馆”对彩色蜡染的深度研究与创新,我们可以看到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多样性和活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延续,更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时代价值的重塑。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将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重要桥梁,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来,共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贡献一份力量,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条:【SILC科创】深度探究司法独立与股价崩盘风险——悉商学子寒假调研

下一条:【SILC科创】药膳预制菜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 打造便捷健康饮食新选择